近日,武汉多名市民被蜱虫咬伤,女白领被迫挖肉取蜱虫等新闻引起市民对蜱虫的广泛关注。“一旦发现自己被蜱虫叮咬,切勿自行取虫”,6月5日,记者采访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杨小兵博士了解到,当前正是蜱虫活跃季节,外出旅游、登山、草地树林踏青等都可能增加与蜱虫接触的机会。
“自行取虫容易损害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受叮咬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临床医生会进行消毒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取出后,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规范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杨小兵提醒,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临床医生相关接触史,以免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杨小兵表示,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果必须进入有蜱地区应做好相关预防工作,要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离开时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发现蜱虫立即清除,勿将蜱虫带回家中。
此外,家畜、家禽、鼠类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控对象。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记者从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被蜱虫叮咬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危害。